真實的快樂是什麼?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感覺良好不是快樂的唯一定義。

「正向」不是減除負面情緒,是懂得在逆境中調節情緒與能量,也懂得在平順中加入正面情緒,更有意識地經營你的生活。

感覺良好是快樂的基礎,但不是快樂的唯一定義。快樂就在追求的過程中,但快樂不是追求的目標。想想「開心」這個詞彙真有趣,當你的心打開了,你會更容易施展創意,願意嘗試,對外界充滿好奇並建立連結。

我和一群建築師朋友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創造快樂感的空間。腦力激盪的討論中,我們一開始從空間分配與使用功能的角度去思考,但越來越有趣地,我們的討論開始往「快樂到底是什麼」去思考空間、人、體驗之間的連結。建築師好朋友於是提議讓在座每個人,寫下讓自己快樂的事有什麼。

大家寫出來的東西有:「自己動手做三明治、有選擇,可以獨處也可以加入人群、和弟弟一起吃飯的時候,因為可以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又可以彼此分享,什麼都變得好吃、通勤時間耳機裡的音樂、享受黃昏時刻的一杯酒、早上的第一杯咖啡、任何跟植物有關的事,包括自己種花……」眾多答案中,只有二成與他人互動,八成都是獨自的行為。看來讓我們感到快樂的共同點是:「有獨處或個人的時間」。

或許是因為現代生活和工作總是需要與很多人在一起,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會感到快樂。如果以這個發現為設計主軸,這個空間應該是個讓人放鬆自在、隨心所欲的獨處空間。但這和正向心理學研究的發現完全相反!正向心理學長期的研究追蹤發現,快樂人生的關鍵繫於和他人有良好的關係,一種和他人產生同理共感的關係(註一)。

正向,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
快樂是人類社會自古以來追尋的課題。不論國內外,探討快樂、正向思維、正向的人際關係與溝通等等的書籍,數量只增不減。背後龐大的商機引來一派評論者、學者,開始對學習正向思考的真實效果抱持質疑,甚至抨擊。然而書中建議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來自嚴謹的實驗?我當然有職業病,每到書店一定會翻看每一本跟快樂有關的書籍。很怕看到那些老生常談或無科學依據的快樂建議。「正向」(positivity)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

面對接受教練服務的客戶、來到漣漪人課程的參加者,與自己工作團隊的成員等,我也常需要處理他們對「快樂」的質疑。特別是那些被老闆逼來上課的人,從不吝於展現他們的抗拒,「業績都做不到了,還要我每天保持正面的態度看待這些問題,怎麼可能?」「我帶團隊的方式就是要給大家壓力,帶出大家的動力,這怎麼是負面影響?」「我知道自己不快樂,那都是因為別人啊,如果我可以不要管那些人的問題,我就無事一身輕了。」「我盡量保持積極心態, 即使他們做的不對,我一直鼓勵他們。」從這些觀察,我整理出這些迷思:

迷思一:快樂就是快樂的狀態(Happiness is the state of being happy)

迷思二:快樂是永續的

迷思三:消除不快樂就會快樂

迷思四:沒有人煩我,我就快樂了

以臨床實驗與經年累月的長期性研究,正向心理學發現快樂是「正向」,加上「生活滿意度」。針對以上提出的迷思,我以「正向」做討論,幫助大家重新思考這些迷思合理與否。

正向,簡單地說就是正面情緒多過負面情緒,不是沒有負面情緒。正向心理學並不排斥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有它的作用,並不是完全不好。當我們處於負面情緒時,例如:恐懼、緊張,這些是警惕防禦的訊號,幫助我們可以隨時逃跑或攻擊,以保存生命。所以,學習快樂並不是否定或是壓抑負面情緒。

我從來上課的參加者也學習到,大部分的人對自己的負面情緒都很清楚,知道什麼讓自己不快樂,什麼引起負面情緒,但對自己的快樂泉源卻很陌生。所謂的正面情緒有著開拓和建設(broaden and build)的作用,當我們感覺良好時,我們的心態是開放的。所以,研究發現快樂的人資源比較多,人脈也更廣。

能量提高的方法,現在就可以試試看
其實情緒是短暫的,不管負面或正面都不會持續,快樂也不等於時時刻刻都處在情緒的最高點。舉一個例子,最近台北天氣都超過三十五度。大熱天來一杯冰涼的芒果冰沙,美妙無比的享受。太好吃了,再來一杯!同樣的芒果冰沙,現在還是好吃,不過已不像第一杯那麼享受。如果現在再給你一杯,你不會想再吃了。

如果想開始學習調節自己的正面情緒和能量,我有一個可以馬上練習的方法,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明天進入辦公室時,以你平時習慣的方式多加百分之五十的能量和同事打招呼。這時你已經提高自己的能量了。我相信你接著會發現,提高能量的同時,你很難避免不微笑!

不過,正向的方法並非一招打遍天下無敵手。快樂的公式會因人而異。在臉書上滿多人喜歡分享毛小孩的照片。我喜歡狗,不喜歡貓。所以對貓的分享,我沒有什麼感覺,但跟狗有關的,總會讓我開懷大笑。

解開這些對「快樂」的迷思,我們知道「正向」不是減除負面情緒,是懂得在逆境中調節情緒與能量,也懂得在平順中加入正面情緒,更有意識地經營你的生活。如果你已經懂得調節自己的「正向」,接下來想想這個問題:有件讓你快樂的事,自己一個人去做,和一群人去,這兩者的樂趣有什麼不一樣?

沒有快樂的隱士,獨處有必要 分享更加倍
正向心理學教授Chris Peterson曾說「沒有快樂的隱士」(no happy hermit)。他時常開玩笑說他的演講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為他對快樂的總結就是「別人很重要」(other people matter)。提升自己的正向,獨處有其必要,也可以創造出許多正面情緒,例如獨自享用一杯美酒或觀看一部好電影既令人喜悅也很過癮。但如果可以跟伴侶或知音共享這個體驗,不只一起細味品嘗,真心交流,還能夠沉浸在聆聽彼此描述每一個場景以及它所創造出來的體驗,畫面又歷歷在目!

我剛好有一個這樣的經歷。我時常一個人帶本書,自己泡杯茶或調一杯琴湯尼(我最享受的日落儀式)到公園,逍遙度日好自在。上個月台北藝術節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一場露天表演,我可以照常一個人去觀賞,不過因為有朋友一起野餐觀賞表演,分享美好的歡樂氣氛加倍了。這個體驗拉近彼此的距離,創造共同記憶。所以,真實的快樂是懂得和他人分享你創造的「正向」,因為分享,人我關係也產生正向的連結。

感覺良好是快樂的基礎,但不是快樂的唯一定義。那些對快樂的迷思,與真正讓我們活得精彩的其實有很大的落差。快樂的確不是看幾篇文章,或是在腦袋裡想著快樂,就馬上變快樂。「正向」是需要培養的,需要鍛煉的。「正向」透過和他人分享,還會帶來的加倍效力,更有意義。快樂就在追求的過程中,但快樂不是追求的目標。追求什麼呢?追求就是對自己有期許,希望發揮自己,鍛鍊自己的強項(strengths),實踐夢想,能夠為別人做些事。對我來說,快樂是需要經營的,Happiness exists in our action!

註一:魅麗雜誌第72期的漣漪人專欄「快樂就是愛」介紹美國近代科學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縱貫性研究。自一九三七年起,兩百六十八名哈佛學生參加了一個名為「葛蘭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的計畫,主要問題是:「美好生活」有沒有公式可套用?是什麼使人們覺得快樂?就這個問題開始長程蒐集所有參予者的資料。這個歷經七十五年的時間,投入兩千萬美元經費的研究,依然持續進行中,研究發現:快樂人生的祕密,就是簡單五個字 「快樂就是『愛』」。

 

 

  1. 提筆在紙上列出讓你快樂的人事物。不設限地自由發揮,想到什麼就寫下來。寫完後,細細品讀這些讓你快樂的事情,也看看以下這幾個幫助自己反思的問題:
  • 哪些是屬於個人進行的?
  • 哪些是和別人一同進行的?
  • 如果你想提升你的快樂指數,清單上的哪一項或哪幾項是你要多做的?
  • 透過這個活動,你對快樂的認識是什麼?

 

  1. 推薦書單

這次推薦各位讀者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的書《Pursing the good life》。雖然尚未中譯本,這本著作集結了一百篇Peterson教授在各學術期刊、專欄發表的寫作。每篇是兩到三頁的精簡內容,以生活化的用語介紹嚴謹的研究發現,同時又以幽默的口吻提出挑戰性的思維。Peterson教授連下標題都能讓人莞爾一笑,例如「Positive Psychology and Bullshit」,「Does Happiness Have a Cost?」。如果你也對正向心理學有興趣,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研讀的好書。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

 

 

TEDxTaipeiWomen 2015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TEDxTaipeiWomen 2015於5月30日在台北舉辦,很高興有機會與策展人許毓仁共同主持一小段節目。 當共同主持人是一個不一樣的經驗。平時在課堂講課,面對多少人的場合都不害怕。換成主持人的角色,我反而很緊張,前一晚睡不著覺。其實也沒有什麼好緊張的,講者是主角,我的任務是好好的介紹她們,把她們每一個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自己講得越少越好。

 

這次活動也給我一個機會從不一樣的角度探索女性話題。我們家有四個女兒,沒有兒子。粗活家事四姐妹共同分擔。我媽媽是教師,也熱衷於社區和政治活動。媽媽燒得一把好菜,所以我們從小就喜歡做菜,也會照顧自己。我媽媽的姊妹們,每一位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受這一群獨立又自主的婦女們影響很大。女人有自己的工作,經濟獨立,有自己的生活圈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2013年第一次推出TEDxWomen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有必要為女性提供特別待遇?要說男女平等,那是否也會有TED Men呢?」TED講者的確大部分是男性,如果有必要增加女性講者的比例,就把她們融入到正常的TED講座,為何要另外舉辦專給女性的講座?

 

多元與包容

大多數以女性話題為主的活動,都圍繞在做女人、太太、媽媽、女兒及兩性角色的掙扎。隨著時代的演進,女性開始擔當不同領域的前鋒,在逐漸加速的時代列車上掌舵;她們獨立突破,更合力創造。這一波波的改變,刻劃著女性角色的多元樣貌與寬廣的可能性。有些人認為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的發聲管道仍屬少數,所以需要一個特別平台,給平時在主流社會中沒有機會發言的女性。我認為TEDxWomen 不只是狹隘的探討女性角色。它關注的議題是全人類的議題,只是從女性的角度提供另外一種可能性,讓我們可以以更全面性、更包容的角度來認識世界。

 

一個正在改變的全球現象是同志婚姻的合法化,這個議題同時具有性別與性向的議題,需要更多的合力。這次TEDxTaipei Women的一位講者呂欣潔,同志運動工作者,希望讓全台灣的同志過得更好,讓這個社會更認識同志、破除汙名與歧視,讓每個同志和他們的家人相信,同志都值得更好的愛、更好的生活,所以她決定參選北市大安區立委。她分享自己長達12年的出櫃歷程。當一位同志出櫃時,冒著家人好友不諒解的風險,爭取真實的做自己的機會,這需要很大的勇氣,也需要有毅力堅持。因為當你出櫃的時候,親友們因你的出櫃有可能反而必須入櫃,因為他們還無法面對變化社會,也需要一段時間也自己內心中互相衝突的價值觀念交戰。做真實的自己這門功課,不只存於女性,也包含同志身分的挑戰,當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必修課程。

 

另一段讓我特別有感覺的是江秀真的演講。她是全球第一位完攀七頂峰、且從聖母峰南側和北側都登頂成功的女性登山家。這一路的經歷讓她道出「山巒群峰之上,我學會放下。」2011年,江秀真挑戰位於巴基斯坦邊界、攀登困難度極高的喀喇崑崙山。在已經走到中途的情況下,卻因為鞋子損壞,而無法繼續前進。這時,前進就能獲得登頂的桂冠,往回卻可能要面臨贊助商和其他人的責難,她選擇勇敢轉身,事後也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江秀真也說「想做,就別想太多。你的夢想如果對社會有利,那就勇往直前吧!」她登過西藏岡仁波齊山,讓我回想到2002年也登過那座山的經歷。藏族的傳統是轉山,需要三天的時間。登山的過程,是認識自己的過程。一路上,空氣稀薄,又冷又累,百分百靠自己的雙腿,一步步把自己踩上世界的屋脊。「轉山」更大的意義是在「轉念」, 改變念頭就能夠改變自己的處境。這也啟發我們去思考社會框架對女性的限制其實就像一個念頭,勇於挑戰舊有觀點,就能創造更寬廣的新定義。

 

男性的參與

當天中場休息的時候,有位男士過來跟我說話。原來昌先生上過我的漣漪人課程。對他來說,那課程就如同一顆小石子丟進他原本很安定的生活,激出新的漣漪。他說「這是第一次參加TED的活動。在電腦前要按下購票的那一剎那,還猶豫了一下。這是以女性為主題的活動,我自己一個男生參加感覺有點怪,但又好奇,想給自己一個新的體驗,跨出自己的舒適區。」 台灣社會有救了!新一代的男人也開始期許自己成長,學習不同的觀點,勇於面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結束時我做了一件事,邀請在場的男士們站起來(大概不到一成),感謝他們的參與。創造多元包容的環境,男人女人都不應缺席。女人需要的不是幫助,不是支持,真正需要的是男人的參與,共同學習做真實的自己,活出我們的熱忱,發光發亮。我知道魅麗雜誌有眾多男性讀者,我也鼓勵男人參加TEDxWomen ,自己來也好,陪伴侶來或帶媽媽來,與母親一起學習。 你會接觸到不一樣的視野, 不是更好或更差,而是更多元。所以,希望下一次的TEDxWomen會有一半的觀眾是男人。

 

 

TEDxTaipei Women 2015當天有多位講者,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欣賞與學習。 我相信 未來會在線上分享當天的影片。在此之前,請大家到youtube找第一屆TEDxTaipei Women 的影片觀賞,認識更多嶄新前瞻的多元思維。www.tedxtaipei.com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

 

在職場中,你的優勢有充分地詮釋嗎?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還記得上一期專欄和大家提到的C君嗎?他是我最近一個新客戶,聘請我擔任他的教練,幫助他做職涯規劃。C君過去十年在亞洲各地工作,他服務的公司希望他明年回到法國總部,接受新的職位。他不確定是否該接受這個新任務,另一方面也想探索留在亞洲的可能性。

在我們第一次會談結束時,C君終於看清自己了。他終於接受了過去二十年一直否定的能力,也完全扭轉了對自己優勢的認識(註一)。 您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個覺悟,就直接探討他該做什麼樣的工作,那C君所做的決策就建立在不正確(或不全面)的基礎上。他原本一直強調自己最適合前線管理,也認為自己最擅長的是人的管理(people management)。 重新認清自己的優勢後,C君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是策略和業務規劃,雖然前線管理能力也不錯,那並不是他最突顯的優勢。

對自己有了充分的認識後,C君就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性質適合他。這時候我們才開始規劃他下一份工作的方向。經過三次面談,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包含:

  1. C君認識了自己最擅長的是什麼,以及如何透過這個認識,規劃職涯的新方向與機會。
  2. C君現在能夠自信地表現自己,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優點,以及他能有所貢獻之處。
  3. 他的履歷能精準展現工作能力與個性。

這個案例,如果以教練的角度來看, 我認為自己做最棒的是幫助C君打破「補短」的迷思 。 在第一次會談時,C君看到自己的VIA人格潛質測試,他很高興24項潛質由高到低的分數排名都很接近。他認為那代表沒有弱點。但我多年使用VIA的解析告訴我,C君沒有任何一個顯著或代表性的亮點。從和他的對談,我瞭解到他花比較多的精力去鍛鍊自己比較弱的特質,而非強化他天生顯著的潛質。透過這次教練服務,他認知到自己的亮點,開始認同他真正的優勢,信心也油然而生,不再以補短的方式展現自己的能力。

寫到這裡,我想到另一位客戶陳先生。他對VIA報告結果的反應是「這評估根本不能告訴我自己的弱點,它只提出了我的長處。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弱點,我又怎麼能夠改善呢?那評估又有甚麼作用呢?」當時的陳先生在一家北歐船務公司任職高級經理。 他對這份沒有提供弱點分析的VIA報告感到懊惱。

陳先生的前五項長處是:公正(fairness)、真實(authenticity/honesty)、仁慈(kindness)、愛心(love)和謙遜 (humility)。他感到有點不明所以,因為報告中他的優點和現實的他有點差距。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急性子,容易與客人有爭拗的人,他也明白自己最大的缺點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VIA性格評估最重要的貢獻並不是優勢評估,而是後期的整合。所謂的整合指的是一個好的分析能令參與者完全瞭解自己的優勢,以及怎樣更好地運用它們。

我採用了以下的問題來引導陳先生:
Ming:你有多認同這些優勢呢(公正、真實、仁慈、愛心和謙遜)?
陳先生:公正、真實和謙遜肯定有,但我不認為自己十分友善,至於有愛心就更不可能了。
Ming:很有趣呢。那份評估的結論來自你的答案。讓我們探討一下吧。在甚麼情況下你會表現出仁慈和關懷?你會對誰表現你的友善?我們在生活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也會因此而有不同的表現。可能你在飾演某些角色時會展現較多的善意?
陳先生:是的。我對太太和女兒都很好,對朋友也十分友善;但在工作中卻不是這樣。我又怎能在工作中友善呢?我們需要努力爭取生意。 當客人變得不可理喻時,我不會像一些被動的同事,我會反擊。
Ming:從這故事中,我看到你性格裡頭的公正和真實了。當你感到不公平時,你就可能會和其它人有爭拗了。那當你友善時你是怎樣的?
陳先生:我可以容忍,體諒別人,亦樂意聆聽。就像與女兒相處的時候,我會變得有耐心,願意傾聽和容讓。
Ming:好!那我們試試下一步吧。拿你較易和客人爭論為例吧,你能夠怎樣運用你的五項優勢於其中呢?
陳先生:公正會確保我可以平衡客戶和公司的需要。是的,我明白了。與其和客戶爭論而破壞雙方關係,我可以利用我的友善和同理心:我可以有耐心地聆聽客戶的 需要,即使他們不對,我也可以表現得較謙虛。若是在以前,當我感到不公正或不合理的時候,我會立刻發作。
Ming:好像你已經找到方法在工作中運用你的優勢了。下次請你告訴我這方法行不行吧。

陳先生三天後寄了一封電郵給我。他幾乎又和客戶爭論起來,但在發作之前,他剛好記起要運用自己的仁慈和同理心。因為他能夠聆聽客戶的需要,明白他們的看法 從而很快地解決了矛盾。那客戶後來還寄信來感謝他。

陳先生很早便知道自己的脾氣問題,但傳統的「補短方式」卻只能使他的煩惱惡化。他嘗試了許多改善辦法:學習忍耐,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考慮,壓抑脾氣,運用放鬆的技巧,但都是徒勞無功。終於,他利用自己的優點,付出最少的努力便成功了。幾個月後陳先生與我分享他的成果。 通過運用自身的優勢,幫助他改善和客戶的關係。陳先生和他的客戶現在是站在同一方,而不是從前的對立面。這使得他的工作變得更有趣和有意思。我問他能否分享一下他對「優勢運用」的心得,他說:「既然擁有這些優勢,為甚麼不用它呢!」

不論是C君的突破,或是陳先生的心得,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你想看到自己有所成就,補短或是只鍛鍊不擅長的特質是不足以讓你有耀眼的表現。你同時要善用你的天賦潛質。在教練會談的過程,我會使用四個步驟:探索、認同、開發、運用,和客戶一同探討如何將個人代表性的天賦,鍛鍊成一種能創造成就感與自我實踐的優勢能力。

我們都怕暴露出自己的短處,所以選擇把全副精神都放在補短,而忽略了發揮自己的長處。我們的確要面對自己的短處,同時也要專注強化自己的長處,所以優勢地發揮是必須經過鍛鍊和學習。

註一:坊間有很多了解性格特質或性格類型的測驗工具,例如蓋洛普優勢量表、正向心理學基礎工具的VIA。我在這裡提到的優勢(strengths)指的是VIA測驗的24項性格潛質。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讀者,也能在文章-「做你喜歡還是你擅長的事?」閱讀到相關的認識。

如果您也有興趣嘗試VIA Character Strengths(性格潛質)的個人解析,請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結果。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如何實踐更快樂的生活?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2014年十月第7屆的「更快樂營」順利結束。這次有來自廣州、香港和台灣各地的參與者。他們事前不知道會住在哪裡,不知道課程是如何安排,只知道第一天報到的時間與第三天的結束時間。他們都願意「探險」,允許自己「冒險」,以好奇心取代不確定的不安,以信任取代掌控的欲望,隨遇而安原來是可以選擇習慣,這讓他們學習到如何活得更自在、更快樂。而每個人返回到各自的生活後,相互保持聯繫,分享他們在工作生活上的實踐。我看到這些因分享而築起互信的支持,也開始散播了改變的漣漪。我和每個參與者一樣,心中也滿載著豐收,現在想起來依然能感受在身體暖暖流動的感動。這股感動讓我想藉這次的專欄跟讀者們分享是什麼支持我持續舉辦「更快樂營」、擔任教練,甚至開始策劃將快樂帶入生活的實踐:「非零禮物」。

 

支持我繼續走在教練這條路,我一定要提起這位好朋友GT給我的啟發。三年前他39歲時聘請我做他的教練,希望在邁入40歲那一年檢視自己的人生。教練過程中我看到他作為一個領導者的改變,成功地整合工作和生活,完全活出快樂、充實、自在及有意義的人生。當他接管全球金融市場主管職位時,我擔心他無法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他跟我說「別擔心。銀行工作是我的嗜好,教練是我的熱愛」。因為他的改變,我對自己的教練工作從相信轉變成堅信。但今年九月底的時候,我收到他突然過世的噩耗!他的死訊給我很大的震撼。而我緬懷他的方式就是讓更多人知道是因為他的蛻變,自在地結合工作、生活與慈善公益,讓我看到能讓更多人學習「更快樂」有多麼重要。

 

台東:活出快樂
越來越多人知道「更快樂營」。而讓我創辦「更快樂營」的動力是來自我在台東生活的體悟。最近幾年,「台東」變成非常熱門的名詞,許多豐富又有深度的文化活動都在台東舉辦,例如今年8月在台東舉辦的台灣設計展和TEDxTaitung,還有11月初台灣好基金會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這都是到訪台東的好理由。對我而言,「台東」有著更深的意義,代表著融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心靈經歷 。我們的家就在都蘭山下。我認為這座山有特別的能量,準備好的人會受其召喚。白天太平洋的風從海面吹上來。夜幕降臨,都蘭山涼爽的山嵐輕撫夢境。 太平洋的風將身上的緊繃感吹鬆了, 都蘭山的能量療癒了心裡的束縛。這就是我堅持在台東都蘭山舉辦「更快樂營」的原因之一,讓參與者重新找回能量,以更快樂的方式面對現實的生活。我想和各位讀者分享參與者的一些感受與經驗。

 

「穿梭在家庭與辦公室之間,沒有機會自己獨處。這個擱置一旁的渴望,從來沒有減少對我的拉扯。」都市的生活建構在辦公室與家之間的兩點一線,即便有戶外的休閒活動,多是與家人朋友共遊,鮮少有沈浸於大自然的獨處時間。所以,多數的參與者一抵達都蘭,第一個感受都是「心曠神怡」。有一位參與者分享了這段記錄,「清晨看見海面上的日出,我選擇走到海邊,看清楚那吸引我的海面光亮究竟閃著什麼魔力。往海邊走的路上,我才察覺到我一直遠眺自己的夢想,卻不敢行動。我沒有正視我內在的聲音。原來我一直是個充滿力量與直覺力的人,卻花了很多力氣繞了很多圈子去外面找答案。」在都蘭這個山海相伴的教室,只要願意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你該面對的問題、該採取的行動就呼之欲出了。

 

與大自然相處的另一個好處是「不方便、不舒服、不確定」。我將課室設計在戶外,抓不準的天候提供了足夠的「不方便」讓參加者體驗自己的反應。這些反應就是探索自我,認識自己的開始。通過肢體活動他們開始覺知到身體的緊繃, 讓知覺漸漸地連結起身體的感受「原來我的身體是存在的」。

 

很多人以為自己狀態還好,因為沒有什麼煩惱。但是沒有煩惱就是快樂嗎?沒有負向情緒不等於擁有正向情緒。有位參與者經過三天的沈思後,終於聽到心裡的一句話「其實我不快樂」。這是一種投降,一種願意承認現況的窘迫感。「就在願意臣服自我後,靈光乍現!一小時,筆停不下來,寫下自己的反思。我知道我更快樂了!」

 

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permission to be human),我們開始放下面具,不再否定自己的負面情緒,也更能夠包容別人人性的弱點。這給工作上擔任團隊領導者的參與者很大的省思,「長久以來,身為男性的團隊領導者,我常習慣性地用盡一切力量來隱藏任何不安與恐懼。」我也很欽佩他道出許多人需要突破的瓶頸,「唯有勇於在他人面前展現脆弱,有時就更能鼓舞及影響他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仍然有勇氣呈現自己」。

 

「更快樂營」每屆有自中國、香港或亞洲鄰近國家來參加的朋友,對他們來說,台東豐富的多元文化是很吸引人的。小時候跳的竹竿舞、叮叮咚咚的特色服飾,是我們認識原住民的籠統印象。直到深入台東在地,漸漸認識不同族群的原住民朋友,有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等等。 原住民對大自然的了解和尊重,也提供我們都市人一種轉譯「大自然」的方式。 透過原住民文化和生活態度,我們能重新審視人與環境的定位。有位參與者聽了魯凱族失傳已久的鼻笛樂聲,在原住民尋根的故事中察覺到和自己是如此疏離, 「鼻笛樂聲把我的魂給招回來了,實實在在的跟我接合起來,此刻是安心的,平靜的。」當我們完完全全投入的時候就會看到「當下」,就是那個當下,那個投入專注的心,才可以讓自己的才華發揮,感動別人。

 

快樂就在我們採取的行動
不論是啟發人生蛻變的教練服務、「更快樂營」,以及「非零禮物」,能讓更多人找到實踐更快樂的方法其實帶給我很深刻的學習。在這些過程中,我學習如何整合自己工作與生活,加上在台東的生活給我好奇、探險、與不畏懼嘗試的養分,我更堅信真實的快樂源於在生活中的真實體驗。所以「更快樂」的生活實踐是「快樂就在我們採取的行動」。

謝謝第7屆更快樂營的18位參與者,因為你們的勇敢,讓我深信在台東舉辦更快樂營是值得繼續努力的一件事。有你們我不孤單。


我推薦您閱讀海倫聶爾寧(Helen Nearing)所著的《人生摯愛的美好與告別》。因為這本書開啟我更有覺知、更自主自立、有質感的生活,我相信你也可以。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教練?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C君是我最近一個新客戶,他上個月決定聘請我擔任他的教練,幫助他做職涯規劃。C君是法國人,過去十年在亞洲各地工作,非常喜歡在跨國、跨文化的工作。他服務的公司希望他明年回到法國總部,接受新的職位。他不確定是否該接受這個新任務,另一方面也想探索留在亞洲的可能性。

 

C君跟好友聊起他的狀況,好友建議他找一個專業教練。這位好友曾經是我的教練客戶,熟悉我的教練方式,所以向C君推薦我。 在接受新客戶之前,我都會提供一次免費咨詢,目的是互相認識,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目標,也讓客戶理解教練服務的遊戲規則。雙方都覺得可行,教練服務才會正式進行。

 

C君的目標之一是認清自己的優勢和能力,這樣他才能夠判斷未來應該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工作。我先請他做了VIA人格潛質測試(註一),他也和我分享他公司內部360度的能力測試報告。這兩個測試,人格特質(character strengths)和工作能力(competencies),讓我和C君會談前都做足了準備,更全面地認識他自己。

 

第一次的會談,我們得出一個意料之外的發現。C君目前的工作性質是管理一個商場,有龐大的前線團隊,情商和人力管理是工作的成功關鍵。他非常喜歡也覺得他工作最有意義的就是栽培人才。從他的測試報告,我發現他的強項比較傾向理性和思考智慧方面的能力。所以我總覺得他跟我說的,和我親身與他互動感受到的他,有挺大的差距。針對這點我跟他探討了許久,最後他提到一個關鍵點。他剛畢業加入公司的時候,有位上司給他的評語是「你太聰明了,你的團隊可能跟不上你的思路。」上司的這句話,讓他從此隱藏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力,立志彌補自己情商不夠強的短處。這也解釋了他為甚麼一直抗拒總部給他的新任務,因為那是一個需要高度才智和思考能力才能夠勝任的專家職責(specialist role),不是一個需要管理前線團隊的管理職(frontline operational role)。

 

在我們這次一小時的談話掀開了C君過去20年一直耿耿於懷的心結,就是沒有接受自己的特質偏向智慧思考型,而他一直督促自己成長的方向就是彌補自己最弱的一環。因為這個盲點,他刻意壓制自己的優勢,忽略了如何讓自己的優勢引領個人的職涯發展。雖然他最弱的一環的確有提升,他的團隊也高度認可他的領導能力,但他是否錯過了可以在自己的優勢上發揚光大的機會? C君相當認同這次會談的意義,也同意在下次見面前思索這些新發現。

 

所以,如何找教練呢?別人的推薦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特別是接受過教練服務的人的推薦。正如C君的好友曾經是我的客戶,他不只對我的教練服務滿意,也清楚我的風格和方式。他的推薦讓C君對我有信心,也知道我有足夠的能力幫助他,所以在第一次的會談,C君就準備好進入自己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教練?
除了口碑的推薦,找到適合你的教練還需要留意什麼呢?讓我從你(客戶)的角度做些建議:

1)聆聽多過說話。
教練讓你感覺很舒服,很容易就敞開心扉的傾訴。教練不只聽懂你講的東西,也聽到你的保留及沒說出來的關鍵信息。他能夠在這麼多信息中很快的找到該關注的重點,而這需要有同理心的情商能力。

 

2)提問多過提供建議。
你當然希望教練提供答案,但教練的工作是幫助你釐清自己的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如果教練這時候迎合你的需求(為了得到認同)而提供建議,這只會加強你的依賴性而沒有建立你的自主性。

 

3) 建設性及方向感
即使還沒有答案,但談話的過程會讓你覺得有方向感,慢慢的往目標前進,或是漸漸理出一些思路。這個過程讓你相信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你有信心可以面對它。教練會讓你感覺很安全,但是他並不是一味地迎合你,而是在心理安全的基礎上引導你的思考,指出你的盲點,挑戰你的自我設限,讓你能夠從更廣、更高、更遠的角度思考。

 

4) 共同主動Co-active
好的教練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預設立場,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而提供答案。教練互動不是老師與學生的指導和接受,它沒有尊卑的分別。它是雙方都主動的互動模式下共同創造新的可能性。

 

教練如何挑客戶?
當你在挑選教練的時候,教練藉由跟你聊天其實也在測試你是不是對的客戶,看看你準備好了嗎(Readiness to change)?Prochaska Change Model(註二)是我常用的一個模式來判斷客戶對改變的接受度。客戶處於不同的階段,教練就需要使用不一樣的切入方式。如果客戶處於「思考前階段」,就是沒意識到有問題,或知道有問題但不覺得有必要改變。在這個階段,有一些人沉迷在自己是受害者的狀態,到處博同情,還沒準備好要跳出受害者的角色。有些人會爭辯或否認問題,怪罪別人,歸咎外在環境因素。新手教練通常有個通病,就是「救世主」心態,逢人就想幫忙、想輔導,認為每個人都需要幫助,或每個人都願意被幫助。我的經驗會先幫助客戶提高察覺和自省能力,讓客戶意識到自己處於還沒有意願改變的階段,由他自己決定是否進入改變的下一個階段。

 

要成為一位專業教練,必須先了解自己在職業上的界線。所謂教練,並不是心理諮商師 (counselor)或是心理治療師(therapist)。這也呼應我四月份開始為教練服務所寫的第一篇,「教練以專業能力協助客戶釐清問題、聚焦目標、實現目標」,所以,我提倡的教練服務是能夠幫助那些已經準備好的-準備好要改變現狀,要讓自己更好,達到具體目標,想邁向夢想的人。

 

改變的階段 (Stages of Change) 展現的行為 (Behaviour Indicators)
思考前 (Pre-contemplation) 沒有改變的意願

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認為別人或環境需要改變而不是自己需要改變

拒絕改變

必須接受「是自己的問題」才能夠進入下一個階段

思考 (Contemplation) 承認問題,開始思考如何面對

還未承諾採取行動

思考各種選擇 (可能會思考過渡而停滯不前)

必須採取一些小行動,才能夠前往下一個階段

準備 (Preparation) 計畫近期採取行動

少許的行為改變

必須設定目標與優先秩序

必須執行行動計畫

行動 (Action) 行為/經歷/環境有所改變

必須看到明顯的行為改變

投入精力與時間

變化最顯著的時候,也是得到最多外在支援的時候

維持 (Maintenance) 不能鬆懈,繼續努力

持續的應用,鞏固之前所達到的成功

維持新狀態

有些行為是需要有意識地持續做

 

註一:Values In Action個人性格潛質測試 (VIA Character Strengths, http://www.viacharacter.org)是正向心理學大師Christopher Peterson與Martin Seligman發展的性格潛質測量方法,共有24項性格潛質。VIA也是正向心理學最具代表性的應用工具。

註二:Prochaska Change Model (改變階段模式)源自Prochaska及DiClemente在1982年發展的「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提供比較行為改變的理論基礎。


擔任教練,展現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請觀看這短片,認識並理解同理心和憐憫同情的差異。http://www.youtube.com/watch?v=1Evwgu369Jw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您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