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Mr Right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最近整理香港家的書房,終於找到我2001年10月,當遊客都已離去,我獨自一個人在秘魯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的一棵最有名的樹下,靜下心列出的「我的Mr Right」清單。

我讓幾位女性朋友看我的清單。她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跟她自己的清單這麼不一樣!」我的清單完全沒有談到學歷,事業成就,外觀長相,文化宗教,家庭背景,興趣愛好等條件,都是跟個性和人格有關。有些人覺得沒有必要列出清單,好像是到菜市場買菜,只要和對方相處的感覺是對的,緣分到了就行了。

怎麼知道對方是對的人選?這取決于你自己想要什麼。這讓我想到路易士.凱洛《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by Lewis Carol的故事。 愛麗絲和柴郡貓(Cheshire cat)的對話:
愛麗絲:「可不可以告訴我,接下來我該走哪條路?」
柴郡貓:「那就要看你想去哪裡囉。」
愛麗絲:「其實我沒有特別想去哪裡耶。」
柴郡貓:「那你隨便走哪一條都可以!」
愛麗絲:「只要我能到達某個地方的話……」
柴郡貓:「噢!你一定到的了的,只要你走的夠久!」

如果我們不知道到底要去哪裡,或是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那麼不管我們選什麼路,都會帶我們帶某一個目的地。但是最後,那會是我們真的想去的地方嗎? 如果換種思考模式,只要自己認為人生就是一個隨緣的旅途,不執著於終點或結果, 這也許也是不錯的方式。

孤芳自賞地躲在家裡做宅女是無法認識自己的。唯有通過和別人的交朋友,在人我關係這個空間裡體驗不同的經驗,我們才開始認識自己。我以前也不相信列出清單這回事兒。但是真正做了這個功課,而且是很誠實地面對自己,我發現我不再活在社會及別人的價值觀了。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列出清單並不能夠擔保你的Mr Right會出現,但是至少你有一個衡量的方向了。當然你必須很坦誠的做此功課,不然列出來的都是大家公認的標準,例如過去的“五官端正,老實,可靠,孝順”到現在的“高,富,帥”。

在此跟大家分享我的清單。目的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依照我的清單,而是希望激發大家思考我們對理想對象的條件是否可以更多元,更適合自己內心的渴望。

People Oriented
我自己是傾向任務導向(task oriented)的人,做事理性和思維邏輯比較強。面對人的時候,有時候敏感度不夠。所以如果另一半是人際為導向的人,擅長處理人事關係,與我會是很好的互補。

A Good Balance of 1st, 2nd, 3rd Level of Happiness
這是2001年那時候上個人成長課程接觸到的一個幸福快樂模式(當時正向心理學還不普及,我是2006年才去美國念賓州大學跟馬丁·塞利格曼教授Martin Seligman學習正向心理學,得到MAPP學位)。這是一位天主教神父Robert Spitzer提供的模式。我不是教徒,也沒有宗教信仰,不過當時覺得這個模式挺有幫助的。
1. 物質和感觀的滿足 (immediate gratification)
2. 個人成就 (personal achievement)
3. 做出貢獻,超越自己締造更美好的世界 (good beyond self)
4. 終極的真理,善良,美麗 (ultimate good)

這跟傳統中華文化儒釋道的強調空,無慾,無我,無為,不執著的幸福快樂模式有許多不同。一個懂得享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通過努力達到個人成就,願意付出讓身邊的人和世界更美好,這樣的人格特別吸引人。我記得自己那時候對第4層次的領悟還只是一知半解。 自己沒有信仰,無法從宗教的角度理解對上帝的服從。從非宗教的角度,我也無法理解終極快樂這種境界。直到現在人生歷練更豐富了,才開始理解這個層次的境界。

Stages of Development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ckson的 「生命週期的八個階段」理論:信任,自主,主動 ,勤奮,認同,親密,繁殖,整合,基本上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註一)。有些人年紀輕輕就達到更高的階段,有些年老了還停留在某個階段。也有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漏了某個階段的發展。 從出生到自立自主,每個人都得面對環境,建立起信賴或危疑之感;面對自己,建立自信或自我懷疑感;面對別人,建立信任、親近或排拒、退縮之感。 還要培養一種勤奮,進取的生活風格或養成畏縮、猶疑、依賴的人生態度; 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決定自己將成為怎樣的人;也發展自己的能力以表現自己的價值,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我理想中的對象是一位心智成熟的人。

Financially Responsible (Occasional Frivolous)
不需要富裕,一定要對錢財有責任感。不過也不要一個守財奴,小家子器,適當的時候能夠允許自己些許的奢侈和享受。以前有個男朋友時常入不敷出,從踏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到做了主管,薪水已經翻了幾倍,還是一直同樣的情況。我薪水比他少,但是很快的能夠儲夠錢付頭期買房子。後來發現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對錢的態度決定了他的行為模式。

Happy Person Who Enjoys The Journey
我喜歡和一個快樂的人在一起。我自認不是天生快樂和樂觀的人,我是後天才學會如何讓自己從許多自我設限裡跳出來,讓自己活得更快樂。人生沒有必要活的這麼沈重。以前一起工作的的同事送我一句話「別忘了停下來聞聞路邊的玫瑰花香don’t forget to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我有自知之明,所以非常珍惜懂得享受人生的旅程的人。

Sexually Adventurous
我相信每個人暗地裡都會承認性的重要性,是愛情關係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但性愛一直是許多女性無法坦誠面對的話題。我們雖然活在21世紀,但對性愛的態度好像還沒趕上來。上個月我參加紅房活動(註二)。賴佩霞(註三)是其中一位表演者。她表演一小段(因為時間有限)的 “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 。這是美國一位女性主義作家 伊芙‧安絲勒Eve Ensler所寫的劇本,透過訪問超過二百位女性有關性、身體、陰道以及暴力的題目後完成此劇本。此劇將女性性經驗中的神秘、幽默、痛苦、希望、憤慨及歡悅的多樣化心聲,衝破忌諱,以認真、寫實而又生動有趣的獨白形式揭露出來。 這個劇本最重要的信息是「女人要愛自己,就必須從身體的最私密處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看見自己」。它讓女性可以公開地探索性愉悅和女性身體自主,不再有受害者心態的話題。

Tactile
我喜歡被撫摸,被擁抱,與心愛的人有肌膚接觸的那種感覺。讀者可能覺得我很怪,怎麼會有這樣的要求?這是因為過去交往過的男朋友,發覺有些人真的不喜歡被觸摸,也不喜歡拉我的手或擁抱我。

Playful
自己從小就是那種會深思,把人生看的很嚴肅的人,朋友給我的綽號是「老靈魂old soul」。我覺得自己比較嚴肅,很難放鬆,不太會以愉悅和輕鬆的方式自娛和娛樂別人。所以很喜歡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喜悅及有幽默感的人。

High Self Esteem
「您有和一個低自尊(自卑)的人交往過嗎?」如果有,我相信您會同意那是一個痛苦的經歷。低自尊的人常會陷入:我不喜歡我自己,我覺得自己被傷害,被誤解,並且在行為舉止之中透露出這種訊習,盲目的懲罰自己與別人,認為別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指責的焦點都落在別人的身上。自我的價值是個體生命能量的泉源,唯有接受自己,欣賞自己,珍愛自己,我們的生命動力才會源源不絕,才能在自我內部建立一個平穩,又復原力的運作系統,以便對現實生活的事務做具有創造性,成長性,合乎效用的調適。高自尊的人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所以能活的更真實、更誠實、更堅毅、更有愛人的能力。

Growth Oriented
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學習,喜歡成長,將每一個挑戰和受挫當做是一個讓自己更好的機會。不論是心靈成長或是知識和能力的學習。

Family-minded
我的家庭,和許多華僑家庭一樣,是個大家庭。父親的家庭和母親的家庭都是大家庭,所以過年過節非常熱鬧。我們同輩的兄弟姐妹感情也很親密。如果我的伴侶無法接納過年過節全家相聚的熱鬧氣氛,我會夾在中間很痛苦。

列出這個清單並不一定會找到我的理想伴侶,但是它幫我理清楚哪些特質對我來說最重要,也讓我看到自己想要建立的伴侶關係是怎麼樣的。上一期我談到多交幾個男朋友才有比較。我能夠列出這些條件,不是因為我有心理學的背景,而是我從那麼多位男朋友的交往中學會看人,學會知道自己內心真實的需要,更必須坦誠面對自己。我要找到一個快樂的伴侶,那我自己快樂嗎?我要一個心智成熟的人,那自己的心智發展到什麼階段了?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邀請我的伴侶列出他的Ms Right的條件。您們想知道他的要求是什麼嗎?心地善良,不貪心不浪費,幽默感,快樂,獨立,喜歡自己的工作,皮膚好,享受親密關係,聰敏,有個人獨特的風格,愛讀書,愛學習,愛看藝文表演,愛做菜,愛運動,愛地球,愛音樂,愛電影。

我現在仍然在學習,只有將控制力內求,不找藉口,相信每一天都是能讓自己更快樂的一天。
最後,不可否認的,即使找到合乎您清單的伴侶, 仍然要接受:愛就是冒險。

註一: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將正常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成人晚期,分為8個發展階段 。在每個階段,個人都面臨、並克服新的挑戰。每個階段都建築在成功完成較早的階段任務的基礎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階段的挑戰,則會在將來再次造成問題。我要強調剛做父母的人一定要看,才能瞭解小孩的成長和發展階段。譬如喂小孩吃飯的習慣非常不好,影響小孩自立自主的發展。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心理社會理論_艾里克森(E._Erikson)

註二: 詳情請參考網站 https://www.facebook.com/pg/redroomtaipei/about/?ref=page_internal

註三: 賴佩霞,女作家、心理諮商師、魅麗雜誌發行人,也是非常有才華的劇場表演者

艾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的8個階段-發展階段/年齡/發展特徵/沒有發展的後果
『嬰兒期』 0-1歲 信任 Trust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有希望 不信任 mistrust
『幼兒期 』2-3歲 自主 Autonomy
發展自主與獨立的品質。想與世界有更多的接觸,開始有自己的主見和自我掌控能力 羞怯懷疑shame and doubt
『嬉戲期』 4-5歲 主動 Initiative
主動發起活動,開始有責任感和創意,學習掌控環境,行動有方向和目標 退縮內疚 guilt
『學齡期』 6-12歲 勤奮 Industry
這一詞含有勤勞工作的意思,指的是一種學習能力,有成就感 自貶自卑inferiority
『少年期』13-18歲 認同 Identity
要清楚「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明確的自我認同,追尋自己的目標及歸宿感 角色混亂role confusion
『青年期』 19-25歲 親密 Intimacy
能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有能力分享,還有能力承諾。 孤僻疏離isolation
『成年期 』26-65歲 繁殖 Generativity
幫助和培育下一代,關懷和回餽社會。意思不僅是指慷慨給予,而且是指由一個活動來產生更多的活動。 頹廢遲滯 stagnation
『老年期』 65歲或以上 整合 Integrity
有整合感的人感到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義的。充實的人生, 完美無憾 悲觀絕望despair

願意給自己一個能夠靜心的地方(如到有山有水的台東都蘭),放空自己,很誠實的面對自己,列出你的Mr Right清單嗎?如果願意,歡迎您來信跟我分享。我答應您一定會回信,分享我的看法。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戀愛關係,你要什麼?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過去我不太願意去碰觸有關愛情的話題,雖然輔導過許多人面對不同戀愛階段(暗戀的,熱戀的,失戀的,外遇的,離婚的… 等等)出現的問題,也發現身邊有多位朋友都陷入在事業和愛情、真實或角色扮演的矛盾中,《魅麗》讀者來信的詢問,也大多與愛情相關,所以決定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最近去廣州出差,在酒店電梯裡遇到失聯二十五年的朋友Janine,她是我在紐西蘭威靈頓大學暑期打工時的上司,也是第一個影響我一生很大的重要人物。重逢後,才發現她其實只比我大兩歲。當時她帶領我們十二個大學生,把剛接管的勞工部,一個為大學生找工作、沒有活力、日復一日的公家單位,成功改革成一個學生社群中心;幫學生找到工作的業績,也比前一年增加五倍,令人佩服。Janine是個具有的領導力的女人,她提供了我一個正面的領導典範,和她共事雖辛苦,但很有成就感,充滿樂趣。

 

擁抱後我們問對方的第一句話竟然是「Are you still married to the same guy?」而兩人的回答都是 「Of course not!」。想當年,從旁觀者的角度,我們都已經看到對方與配偶可能出現的問題。

 

先講自己的故事吧!若非有一些經驗,我也不敢談輕易開啟話題。當年,我和一位同為大學生的男同事有段美麗小插曲,但那時已經有未婚夫了,小插曲沒有繼續下去。Janine講了一句話:「當你跟這位男同事在一起的時候,你有不一樣的光芒,眼睛會發亮。我還以為你們會發展下去,因為跟你未婚夫在一起的時候,你整個人是萎縮的。」二十五年後的我,輕易理解了她在講什麼,但當年二十一歲的我,卻沒有這個判斷能力。

 

戀愛是認識自己,也認識另一伴過程

Dating is a process of getting to know yourself(and the other person too!)「約會過多少次?談過幾次戀愛?有過多少個性伴侶?」這樣問對保守的讀者或許太直接,但這三者的答案並不一定相關,每段感情都不一樣,可以有性沒愛,可以有愛沒性,或是交過很多男朋友但沒真正愛過。

 

離婚後,我最大的恐懼就是如何過單身女人的生活。我大學沒畢業就和第一位男友結婚,可以說完全沒有經驗,所以需要補修這門功課。通過這個過程,認識自己,也不斷成長,建立自己的獨立人格。曾經認識一位很棒的男人,人生經驗比我豐富很多,他教會我很多東西,尤其是取悅自己,也如何取悅伴侶。當時我剛剛離婚,處於重新開始(rebound)的階段,還需要時間和空間,無法進入一段新關係,而他想要個穩定女朋友,最後我們決定只當朋友。

 

你有在交友網站刊登過徵友廣告嗎?我有。因為有段時間我發現生活圈太狹窄了,希望擴大社交圈子,認識不同的人。免費媒體的廣告不好(回信的人太雜了),需要付費的網站比較好。我覺得最大的收穫不是遇見真命天子,而是整個過程讓我更認識自己。填寫個人資料、愛情問卷和個人介紹(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Personality Profile) 是很耗時的,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整個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很好方式(當然你也可以草草了事,隨便填,也就會吸引隨便的男人)。接下來,如何從那麼多回信篩選出有可能性的對象也是一門學問,如果對方的信是一般的樣板,而沒有回應你所列出的條件 - 丟掉!如果對方馬上要約你上床 - 丟掉!慢慢地,你學會怎麼看人,也知道從別人的一舉一動看出誠意。我通過這樣的方式認識了很多人,有些只約會一次雙方都知道沒未來,有些喜歡我但我不喜歡他,有一位則變成一起吃喝玩樂的好朋友、好夥伴。

 

這個經驗讓我體驗如何主動,以及承擔在一段關係裡自己該肩負的責任 - 列出我所要的、努力經營、可是不要執著於一定會有結果,或者說,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任何可能,任何無法預期的其他結果。

 

戀愛關係 ,你要什麼?

有朋友問我,如何進一步知道對方是對的人呢?列出條件清單是個好方法嗎?如果列清單能幫助你釐清楚自己的價值觀,那是好的。例如你有宗教信仰,你希望你的對象也有同樣的信仰。問題在於你要的是什麼?有目的性地經營交友機會或是隨緣,都是自己選擇的方式。如果你的目標是要找一個適合結婚的人,生兩個孩子,就去經營這個目標吧;或是你的目標是只要談戀愛不要婚姻枷鎖,就去追求吧。也有人選擇像電影《好友萬萬睡》的關係,彼此清楚知道要的是什麼。這些追求都沒有對錯,但強求的人不會快樂。

 

不過,突然出現的緣分,可能會讓你重新思考你的優先排序。白皮膚、黃皮膚有那麼重要嗎?這個條件清單背後更重要的功課是:你已經做好準備,成為Mr. Right 條件清單上的Ms. Right 嗎?換句話說,你喜歡的那個人,會喜歡上你嗎?

 

真實的親密關係

戀愛過程中,感覺患得患失很自然。有趣的是我們怎麼從每次經歷,學習突破戀愛關係中的應該與不應該。就像電影《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中,那些整天等電話、解讀簡訊、為了約會忐忑不安的情節。那就是戀愛的過程,最後你會知道對方不是對的人,你會更了解當自己真正喜歡一個人時,會是怎麼樣的。約會過幾次,你問「為什麼他還沒牽我的手?」,我會問你,「如果你喜歡他,你願不願意牽他的手?」、「我們現在是不是在dating」?而內心一直有個想法如「我們要結婚嗎」?你願意講出這些真心話嗎?你能溝通嗎?如果不溝通,對方就沒有機會認識真實的你。如果對方不善於溝通,你可以教他呀!

 

戀愛關係中不講真話,怕的是什麼?怕的無非是對方的回答不是你想聽的,也怕表錯情。你希不希望早點知道呢?這是你的選擇!選擇活在不確定中,甚至是謊言中,這也是患得患失的來源之一。當你鼓起勇氣去問,也可能發現原來心中的問題是可以談的,開啟真心的對話,才是認識彼此的過程。有人問我,真的能那麼冷靜去談嗎?要有什麼樣的準備才能進入這樣的談話過程?我會鼓勵大家鼓起勇氣,面對表錯情的恐懼!唯有溝通那些讓你感到尷尬、不確定、怕被拒絕的問題,這段關係才有機會往前邁進。每一次嘗試講出真心話,就是讓這段感情有所進展,加深彼此的安全感。每一次真心對話,都讓這段關係更進一步。

 

曾認識一位非常紳士的男性朋友,幾次約會後,他表示對我有好感,但我對他只是朋友的感覺。於是我約他出來,「你的表態讓我受寵若驚,原來有人覺得我很特別,感謝你。」。他對我表達愛意,這是很勇敢的。當我鼓勵你勇敢表達,我們也一起想想,我們平常是如何對待這些勇敢的人?是很有氣度地回應,還是硬生生地迴避呢?學習如何肯定願意講真話的人,也正幫助我們學習講真話的氣度與方式。

 

很多人即使結婚,有性生活,有了孩子,但彼此並沒有親密感(intimacy),只是一段表面的行禮如儀的伴侶關係。你會跟你的另一半說你喜歡對方怎麼觸摸你嗎?當你們能談性生活的方式,對方才知道怎麼創造及參與你的歡愉。還是你選擇忍受和越來越迴避這方面的接觸?

 

一段美滿關係的真諦是建立親密感,這個親密感指的是你能夠真實地做自己,當兩人都能夠做真實的自己,而且對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有安全感,才能夠有真實的交流,我們才有機會判斷對方是不是對的人選。沒有錯,愛情就是冒險,有時候會覺得被欺騙及背叛,但我們往往因禍得福(blessing in disguise),因為你可以從單方的假設及幻覺中清醒和解放,更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療癒後,你會發現世界上還有那麼多優秀的人等著你去認識。

 

診斷愛情關係處於哪個階段?

談戀愛可以分成5個階段:

  1. 互相吸引Attraction
  2. 疑惑Uncertainty
  3. 兩人相處Exclusivity
  4. 親密關係 Intimacy
  5. 承諾Engagement

當一方的步調與對方不一樣(譬如一方認為已經在承諾而另一方還在相處階段),或是跳過某個階段(譬如從第一直接到第四),雙方就沒有機會瞭解彼此的需求的機會,也會產生摩擦,誤判和傷害。如果不確定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別擔心。這是與對方溝通的好機會。如果對方不願意溝通或是模棱兩可的支支吾吾,你其實已經有答案了,切記不要一定要有肯定答案才死心罷休。大方地接受它,做個漂亮的結束吧!

 

如何判斷對方是對的人選?

我記得有位讀者問我如何知道對方是生命的伴侶?我沒有秘訣,只有靠時間才知道我的猜測是否正確。當然過去累積的經驗會提高我的判斷能力,但是只有雙方願意冒險,呈現真實的自己,雙方才能在真實的基礎上彼此認識,才有機會共同創造(co-create)一個未來。

一個美滿的關係需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連結:

  • 肉體
  • 情感
  • 精神
  • 靈性

我無法告訴你怎麼樣才是對的,而且已經有許多很好的書都在談這些問題。如果你覺得與對方有精神上連結就足夠了,那是你的選擇。既然是自己的選擇,就好好的經營這段感情吧。

 

讀者來信分享

Q看了很久的魅麗雜誌,也很喜歡您的專欄,想了很久終於提起勇氣跟您發問,我有一個穩定交往的對象,對方常常提起サ。未來的規劃,所以也自然的認定會有結果,但是,對方總是用サ。的,好像沒什麼行動力,也到了大家所謂的適婚年齡,其實心裡有點期待他趕快有所行動,但是等久了,也倦了,覺得目前的情況淡了(我也沒再主動提起什麼),重心轉回自已身上,充實、安排自已也覺得滿好,請問老師這樣的情況下,我該順其自然還是因自己的、コ心想結婚的想法再主動的跟男生提起呢?

A很多讀者都有類似的困惑。我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不直接和他談呢?擔心什麼?”我知道主動是需要勇氣的,而我們都希望別人主動,自己就不需要面對可能被拒絕的場面。

  1. 這個男人是你可以也願意一輩子一起生活的人嗎?
  2. 對方怎麼看你們目前的關係?對方是如何看待婚姻這件事?
  3. 想瞭解你對婚姻的期望。結婚後的生活和你現在的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如果不結婚,妳如何經營這段關係,讓它更美滿更親密?

 

我相信這是彼此溝通對這段關係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想象的最好機會。溝通後的好結果,對我來說,並不一定是要決定結婚,而是雙方可以分享真心想法,達到共識,結婚也好,不結婚也好,或是覺得緣分已盡,該分手了,只要達到共識,都是好結果。

 

  1. 參考電影
  • When Harry Met Sally 《當哈利遇上莎莉》
  • Bridget Jones’s Diary 《BJ單身日記》
  • Love Actually 《愛是你,愛是我》
  •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
  • No strings attached 《飯飯之交》
  • Friends with benefits 《好友萬萬睡》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展現真實的自己 = 面對害怕的過程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最近我身邊的朋友和客戶不約而同地都經歷一個同樣的問題,讓我感觸很深。他們的問題讓我體認到快樂生活的基礎,需要回到一個很基本卻很深層的主題。在這期的專欄,我邀請讀者一起來探索。

首先,我簡述這些最近我常被諮詢的問題。第一位是X小姐,她很好奇我和男友為什麼這麼肯定對方是自己的生命夥伴,所以她問我如何知道交往對象是life partner(生命夥伴)。她有交往多年的男友,但是無法確定對方是否是真命天子。X小姐說她一直努力做完美的自己,認為自己必須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才是完美,所以時常為了自己有七情六慾感到愧疚。

第二位是一家外商大公司的中階主管Y先生。他過的得非常矛盾又痛苦,也看得出他的工作表現有問題。他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願,例如:對下屬提出的想法,雖然不同意,但他不敢直接反對,只是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不過你可以照你自己的想法試試看」。對老闆交代的事情,他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達,他心裡的不舒服讓他無法好好地執行他的工作。他對著我訴苦說,「我好想反駁我的老闆!」。

第三位是Z小姐,獨自北上工作,有一份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也在經營一段穩定的伴侶關係。在南部的家人最近又再催她結婚,即便她在三年前已經對家人出櫃,家人認為成家才是圓滿的人生,要她接受找個男人結婚的必要。家中的四個手足中,她一向最關心、最照顧家人,但面對家人的耳提面命,常會針鋒相對。她無法處理家人的期望,壓抑對家人的掛念,她開始減少回南部的時間。

以上這三個案例看來毫不相關,第一個問題是愛情關係,第二個是工作壓力,第三個議題則是性向認同與家人關係。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這些都出自一個問題:如何做真實的自己。

如何做真實的自己

1. 接受自己

第一次聽Tal Ben Shahar(塔爾.班夏哈)的課,是在美國Washington DC。當年他在哈佛大學教授的正向心理學課是哈佛史上最多學生上的一門課。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give yourself permission to be human”,我翻譯成“允許自己不完美”。(讀者們有更好的翻譯建議嗎?) 當時他站在台上,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 當學生人數從8人到400,最後到800人,上課讓他感到緊張和不安,覺得必須展現出美國節目主持人那種熱情,幽默搞笑,高瓦數的聲音與露齒笑容的形象。最後他學會接受自己,做他自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教授這門課。

我學習做自己的課題來自當我十八歲時的初戀。男友暑假結束要回美國,我好傷心。媽媽教我不能夠哭(她講的理由我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哭是不好的行為)。離開的那一天,我真的做到沒有哭,從此不允許自己感受情緒波動,不管是自己的或是別人的情緒,以前的我認為就是應該避免情緒。慢慢的,我就不再有感動的感覺了。看電影不會被感動,成功了也不會興奮。失敗,怎麼能失敗?所以為了避免失敗,根本不敢去嘗試。我否定也避免負面情緒,同時也約束自己,不允許自己享受正面情緒。

我用了將近十年才捨棄(unlearn) 這種行為模式。擺脫「完美主義」,接受自己的獨特性,自在地做自己,了解害怕、悲傷、焦慮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情緒,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也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當我們脆弱的時候,也要開始學著懂得尋求幫助,也更能慶祝享受成功的喜悅。一味地拒絕接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將導致挫折感和不快樂。

2. 愛自己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更善良,更自信,更勇敢,更優雅等等。其實我不喜歡“理想”這個詞,因為它代表一種絕對,非黑即白的想法,我比較喜歡用“更棒的自己”來描述。X小姐心中就有個理想的自己,她努力實現這個理想的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她否定了自己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有積極的一面,也會有消極的一面。她克制自己,只展示面面俱到、完美的那一面,久而久之她已經忘了面具下的自己長得怎麼樣,也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了,所以她無法判斷誰是他的生命夥伴。

我記得《慾望都市》有一集是Samantha 決定跟非常愛她的男友分手,她說“I love you, but I love me more”。她知道如果不忠於自己,對自己永遠會有一種犧牲者(victim)的感覺,無法去愛與被愛。所以她做了分手決定,冒這個險,承擔著不確定的下一步,也不知道是否會再遇到另一個人。接受自己後,要學會愛自己,知道如何取悅自己。你是你自己最好的朋友嗎?你知道如何跟自己相處嗎?一旦你能回答這兩個問題,你就會知道如何成為你伴侶的朋友。例如,當你瞭解自己是需要自由和空間的人,你會責怪自己太自私?還是接受自己有這樣的需求,願意為得到自己的空間而作出取捨?談戀愛、交往的時候中,你會否定自己需要自我空間的需求,而接受一個控制慾很強的對象嗎?你會不會展示真實的你,或溝通這個需求呢?認識自己是人生的功課。它不是閉門修煉的課程,而是從生活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鍛煉出來的智慧。

3. 展現真實的自己 = 面對害怕的過程

再聊到X小姐的故事,關於扮演一個自己心目中完美的人。但長時間扮演一個虛幻的角色是一種能量消耗,總會有受不了的一天。但男友認識的她,是真的X小姐嗎?這樣的關係只是角色對角色。在一段關係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你的伴侶無保留地尊重你。對方接受一個完整的你,你的優點和你的缺點。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無需偽裝,無需戴上面具。當這份感情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它就能帶來真實的幸福和滿足感。

我有很多同性戀的朋友,我看過他們經歷出櫃或不出櫃的掙扎。人原來都有這樣的渴望,希望別人能接受真實的他,就像Z小姐希望家人能全然地接受她的身份,不再需要為相親的安排而爭吵。重點是自己要跨出這一步,面對別人可能不理解、不喜歡你的這些恐懼(除了恐懼,還有許多阻礙我們展現真實自己的原因,請參考「展現真我的障礙」)。對Z小姐來說,她跨出了出櫃的一步,幫自己進入面對家人不理解的過程。當她聊到爭吵的情況時,她也開始問到如何更有技巧地獲得家人的支持。所以,當你決定要面對這些阻礙,你就會開始找尋你需要的支持與對策。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面臨重大的決定時,會找一位教練諮詢,幫他一起勇敢地、自信地度過,同時也找到做回自己的方法。

害怕被拒絕也同樣阻礙了Y先生在工作上展現真實的自已。Y先生一直扭曲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因為害怕被拒絕。可是他表現出來的是兩個極端的表現,有時候模棱兩可,有時候過渡的強勢。Y先生也習慣壓抑自己。當他受不了了,情緒會爆發出來,後果當然慘痛,所以他更不敢表達自己。可以想像他的同事跟他共事是多麼痛苦,而且低效率。如果Y先生學習把真實的想法,平和的語氣說:「老闆,針對這件事,我有一些想法,不確定真的有幫助,不過想跟你分享,可以嗎?」。老闆通常都希望員工主動,彼此也就不需要費力地揣測。

展現真實的自己並不意味著肆無忌憚地放縱自己最壞的一面,而是學習接受自己並不完美。害怕或擔憂的事情往往只是情緒產生的虛擬情境,並非事實。面對害怕是有方法的。《漣漪詞》中的「應對恐懼」提供了八個轉化恐懼的思考法,你可以選一個方法開始練習。想幫助自己釋放負面思維的時候,可以練習改變自己的內心自我談話,進而學習有效的表達方法。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何做真實的自己,其實這等於我們面對害怕的過程:當你感到害怕,看到的都是問題與阻礙。當你正視自己真實的聲音,決定要展現真實的我,那時候你就會看到可能性。不要被害怕蓋過做真實自己的欲望。不論是擔心、壓力、或恐懼,這些都是情緒,它們來自我們怎麼解讀。接受自己,愛自己,找到做自己的方法,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快樂負起責任。

註一:我特別喜歡優席夫的這幅畫「I hear myself 我聽見我的聲音」,感謝你借用我這幅畫。我很期待優席夫美學藝廊五月二十五日的開幕,更歡迎大家到現場欣賞優席夫2013大地的聲音。

 


 

閱讀《漣漪詞》第6章 應對恐懼 (Dealing with fear)。展現真實的自己對某些人來說需要勇氣,面對許多阻礙。而這些阻礙的共同點都是害怕。

前陣子很多人在討論虎媽媽(Tiger Moms)。美籍華人Kim Wong Keltner近期有本新書《Tiger Babies Strike Back》,探討虎媽媽的孩子怎麼看待自己,我覺得這是個相當有趣的角度,但還沒買到這本書。看過的讀者,歡迎跟我分享。

http://www.kimwongkeltner.com/books/tiger-babies-strike-back/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離職並不是找尋快樂的唯一途徑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旅程。

所以當我以「工作與生活的整合」為主題撰寫《漣漪人》專欄時,花了很多心思選擇恰當的實例來做分享,不希望大家誤以為非得離開工作,才能找到快樂。所以這裡分享一個工作態度的研究,讓我們識別不同的工作態度,以及它們對工作滿意度的影響。希望讓大家對「工作態度」有更清晰和深入的了解。

為工作創造更多的意義

橘子小姐帶著一個問題來參加我的「更快樂Retreat」(註1):過去二十年她的生活中就只有工作,沒有其他東西。她喜歡自己的工作,從來不認為這樣有什麼不妥,但朋友都認為她是工作狂,常勸她要在工作跟生活間找個平衡,令她感到困惑。三天的retreat給她一個空間探索這個問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問題不是平衡與否,因為她不介意為工作投入大量時間,她熱愛工作。而是以前只為工作而工作,沒意識到可以賦予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更寬廣更崇高的意義。」

Job – Career – Calling

正向心理學的學者艾美‧瑞斯尼斯基(Amy Wrzesniewski)(註2)將人們看待工作的態度歸納成三種:將工作視為差事(job)、事業(career),或使命(calling)(註3)。這三種工作態度能指出我們對工作的滿意度與成就感。好好地檢視你對工作的看法,可以幫助自己找出在職涯這條路上需要些什麼,或想要什麼。

把工作當作一份「差事」的人,工作目的在於獲得金錢,也會控制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我所認識這類型的人通常對工作感到不滿意,也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有什麼意義。他們普遍心不在工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做別的事。

把工作當為一種「職業」的人,關心的是升遷、報酬與名望地位。我觀察到這一類型的人,從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與滿意度有很大差異。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贏家,便會感到滿足。當升遷步調不如自己所期望,或是沒有擔任自己想要職位,便會感到擔心。即使並不是全盤不滿意,但他們常在想:自己是不是獲得公平地對待?或是還有什麼機會讓他們能有更高的發展?

將工作視為「使命」的人則與前兩者大異其趣。他們很喜歡工作,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崇高的目標,投入越多便越能從中感到滿足。這當中的奧妙在於:這一類人對工作有更高的滿意度,比較少換工作,有更好的工作表現。因為工作對他們來說充滿樂趣,也樂於投入更多時間。

用寬廣的角度看待自我職務
使工作充滿意義

身處組織高層的人,確實比較會用使命感的方式看待工作,但我認為不論是擔任執行長或基層人員,每個人都能改變對工作的態度,使工作產出有最大的收獲,那麼我們就能體會實踐自我志業的快樂。即便這是一份固定平淡的工作,改變工作態度的員工也能在工作精髓上有所發揮。

瑞斯尼斯基早期以醫院清潔工為研究對象時發現,其中一群清潔工覺得清潔工作無聊、毫無意義,只是一個雜務。但同樣的工作對另一群人來說卻有趣而充滿意義。後者發揮創造力雕塑(craft)自己的工作,他們常與護士、病患者、探病者互動,覺得自己能讓病患與醫護人員都感到快樂許多。他們以一種寬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職務,使工作充滿意義。所以,他們不是只倒垃圾、清洗骯髒的床單,他們對病患者的福祉,醫院運作的順暢極有貢獻。

所以,工作的態度比工作本身更加重要。那些認為工作能有所作為的醫院清潔工,甚至比視拯救生命僅是例行工作的醫生來得快樂。我也認識一些美髮設計師,透過與客人的互動及美髮讓客人更喜歡自己。修車技工不只是修車,更覺得他要為車子整體的安全把關。旅行社人員透過規畫,為那些想探索新去處的人們帶來樂趣。我觀察到他們都與顧客、與周遭的人建立有意義的互動關係。

讀過《漣漪詞》的讀者都知道我曾經離開職場,流浪兩年尋找人生的意義。其實決定離開工作之前的我,完全是以事業導向(career)來看待工作。沒得到新老闆的認同,得不到我嚮往的更高職位,認為做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而決定離開。當時我並沒接觸過艾美‧瑞斯尼斯基的研究,不曉得可以改變自己看待工作的態度,也不知道離開不是唯一的選擇。

還記得當時我做人力資源,每天都有獵人頭公司找我,希望我選用他們的服務。我跟他們都只就職位內容作溝通,完全沒有其他交流。雖然我的解釋是沒有時間,但其實當時我對人、對事的方式都是交易性質(transactional)。離開職場後,某次碰到其中一位獵人頭顧問,聊起來才發現他原來是那麼特別的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事實上他一直都那麼特別,只是現在的我心態不同了,才「看到」他的特別。後來我們還聯手創立基金會,為待業人士提供免費咨詢服務,讓他們都找到適合他們的理想工作。(是的,獵人頭顧問也可以找到更高的目的。)

現在我們知道「工作與生活的整合」不在於工作本身,而是我們看待工作的態度。那我們如何為工作找出目的,創造更高的意義? 我們不一定能找到一個讓工作與生活完美平衡的工作,但是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可以決定工作樂趣和意義的多寡。

我們能改變態度,就從現職的工作檢視如何找到更高的目的與更寬廣的動機吧!下一期我會跟大家深入探討改變工作態度,如何用使命的態度在工作中,雕塑自己的工作(job crafting),以創造更多的意義和自我實踐。

接下來我想藉輔導客戶糖果小姐的實例,探討如何整合工作與生活,讓我們更從容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轉換角色。她的案例能幫助我們看到整合過程的微妙做法,讓我們可以開始為工作添增意義。

整合:把生活帶入工作

上個月糖果小姐提出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她升到了高階主管層級,也開始和全球的同事互動,這包含在英國、美國、 歐洲及亞洲其他國家的同事。在一次主管領導力的訓練場合,她發覺自己不懂得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閒聊。反觀另一位美籍同事,總能夠在用膳時間,譬如大家一起吃早餐時,跟老闆與其他同事相談甚歡。糖果小姐覺得自己既沒有什麼話題,也不知道怎麼加入談話,這對她的職涯發展會形成很大阻礙。同事也曾提到希望能更加認識她,因為大家只見到她的專業,卻不真正認識她的為人。這樣的要求令糖果小姐感到困擾,所以跟我談這件事。

我們開始探討哪些話題可以跟同事和上司聊,而哪些不適合。但我發現她好像有更深層的心理阻礙,對於和上司分享自己生活領域的話題,譬如親子活動,家庭度假或一些比較個人的事情,還是感到擔心。原來她在職場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公私分明。打從初入職場,當時的上司就教她be professional (專業),所謂專業形象就是不能把私人的事情帶到工作上,於是她很努力呈現出最能幹俐落的形象。她的表現如此專業,以致同事只認識工作上的她,卻對工作外的她完全不了解。

我當下就利用我和她的教練關係為教材,挑戰她這個信念。如果我們持有同樣信念,那她就只會看到教練領域的我,不會認識接管「Nonzero非零餐廳」的我,也不會認識愛上台東的我;我不會讓她知道我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不會讓她知道我遇到挫折時也會感到沮喪;她不會有機會看到那麼多不同面向,卻同樣真實的我。我問她:「如果我跟你保持最專業、有距離的關係,我們的關係會像今天這樣充滿信任,可以無話不談嗎? 」她一聽就開竅了,心裡不再抗拒將更多面向的她帶入工作,接著我們才能開放地探討,哪些事情適合或不適合跟同事分享。

整合:把工作帶入生活

又有一回糖果小姐談到自己對工作目標都做得很好,但一回家教導孩子、管理傭人、操持家務時,卻發現自己很失敗,我們針對這話題也做了教練輔導。糖果小姐是很能幹的職業女性,在她的帶領下,團隊裡每個人都能快樂地發揮所長。透過教練輔導,她意識到還是那條公私分明的界限,讓她沒想過可以把工作上鍛煉出來的領導能力運用到私領域中。這也是一種工作和生活的整合,把自己的能力和強項靈活地跨領域運用及發揮出來。

糖果小姐現在能看到更多生活角色中不同面向的連結。她敞開心懷,讓大家認識更全面的自己,包括她也有脆弱和不足的地方,展現了充滿人性的一面,而不只是個高績效的專業人士。如此一來,她的為人顯得愈加真實,也更從容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轉換角色。

你不喜歡你的工作嗎?時代雜誌的這篇報導提供你如何重塑工作的建議。
Hate Your Job? Here’s How to Reshape It
http://www.time.com/time/business/article/0,8599,1944101,00.html

我邀請所有的讀者寫信給我。不管是問問題也好,或是分享你的意見,我都期待與歡迎。有互動就有參與,我們一同參與實踐幸福快樂的人生。

 

註ㄧ:
http://dulanretreat.com 2013年第一班預計是在秋季,目前我們已經開展到第11屆囉!

Jobs, Careers, and Callings: People’s Relations to Their Work by Amy WrzesniewskiUniversity of Michigan
http://faculty.som.yale.edu/amywrzesniewski/documents/Jobscareersandcallings.pdf

台灣有人把(Calling )翻譯成志業或天職,我到今天還沒找到最適當的翻譯,暫時用使命。但是「使命」可能讓人誤以為是受到召喚及俱有崇高或宗教的意思。其實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狀態,它只是「喜歡自己的職務,覺得可以做一輩子,因為有樂趣,有挑戰,又可以幫助別人」。

 

註二:
測試自己的工作導向

第一類: 差事 (Job)

  • 視工作為雜務、例行工作
  • 薪水是唯一的報酬
  • 非不得已的工作態度

 

第二類: 事業 (Career)

  • 專注於升遷成就
  • 以投資的角度經營事業
  • 想要成功

 

第三類:  (Calling)

  • 工作有正向崇高的目的
  • 工作本身就很值得
  • 不辭辛勞,不分晝夜

成就感並不是來自外在因素的獎勵,而是做有益大眾的貢獻,發揮所長,為生活賦予意義,知道自己人生的目的

工作與生活的整合 Work-Life Integration

(文章來源魅麗雜誌漣漪人專欄)

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Work-life balance)是很多職業女性關注的焦點,而男人也開始越來越關心這個話題,我服務的許多跨國企業也很重視它。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平衡(balance)是一種以時間為衡量單位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顧及生活角色的各個層面。然而時間是有限資源,一個領域得到多一些,代表另一個領域須犧牲,所以時時刻刻都處於零和遊戲中。

整合(Integration)則是一種把人生的各個角色,和諧地串聯起來,是一種非零和遊戲的做法。我認為只談平衡是不夠的,更透徹的做法是如何將工作和生活的融合。從我親身的教練個案,很多人談平衡,但真正有勇氣追尋融合是極少數,如果這個階段你只能夠做到平衡,也別氣餒,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尋求整合而非撕裂

當我開始創業,經營自己的教練服務,同時間也做了許多新嘗試,創造不同的可能,例如,我創作了漣漪卡,也寫了《漣漪詞》這本書,因為漣漪卡背後有一套個人成長的深入旅程,很多人不知道背後的意思,所以我透過寫書的方式,與漣漪卡的使用者能直接接觸,這是企業與消費者(B to C)的通路模式。而教練服務的工作都是跟跨國企業合作,是企業與企業(B to B)模式。

國際企業高階主管的需求都是提升績效,以領導力、個人效力、管理能力為主。我很努力地把兩個面向區隔開來,做企業教練時,會非常小心地避免談到生活,也不會引用漣漪卡、《漣漪詞》。我也經營「更快樂體驗營」;這是來自我在台東都蘭生活的啟發,希望在都蘭創造更多有意義的工作機會。「更快樂體驗營」推廣的是結合生活態度、社會責任,以及對大自然環境的友善保護。我過去很刻意把這一塊跟其他工作隔絕起來。我還有另一個身分是「非零餐廳」經營者,希望用這個餐廳嘗試創造讓年輕人有一個正向的工作環境。我和夥伴朱平先生創立了「漣漪人基金會」,幫助有心人創業,讓他們創造自己的生活與事業。

除了事業經營的不同面向,我也擁有每個人都有的身分:我是一個女兒,父母在馬來西亞;我是我愛人的伴侶;我同時是很多人的教練;也是台東這個社區的一分子。太多東西將我撕裂在不同的領域,此刻「平衡」已經無法解決不同角色的要求,因為一天就只有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當我們必須扮演那麼多角色與身分,卻沒有很好的結合時,就會產生一種撕裂的感覺。當我把每塊分隔清楚,反而形成了資源鬥爭,這資源,指的就是時間。

於是我發現用「整合」的方式可以帶來更多嶄新的可能性。整合,讓我看到每個身分其實有很多共同點。例如,餐廳提倡的理念與都蘭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我在都蘭跟土地的相處,同時幫助我強化了經營餐廳的理念。在都蘭時,我是個業餘有機農夫,更能理解小農面對的挑戰及跟大自然相處的重要。

以全面和整合的方式來經營人生,除了讓我活得更自在,也幫助我更有效地做教練的工作。我以前只關注客戶在工作上的角色,不關心他在生活上的角色。然而他可能正需要漣漪卡、《漣漪詞》和「更快樂體驗營」所提供的放空,以及深入認識自己的機會,了解到注重自我身心健康是一切事物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真正對別人產生幫助,我必須用一種全面的(Holistic)角度先整合自己的生活;當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最基本的角色,能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我們對真實的自己才能感到自在。整合的過程有很多不確定性,就像是一個旅行,一步步邁上自己想像的生活。所以,這正是我決定寫專欄的原因,把自我實踐的整合過程和大家分享。

剛收到我很喜愛的一位客戶MC的離職信,寫得很真實,非常感人。他過去五年是美國財富雜誌五百大公司的大中國區總經理。謝謝他許可我把這封信分享給《魅麗》讀者。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我們都有這種「把生活中所有重要組成部分融為一體」的欲望。差別是有沒有勇氣踏上這條探險的旅途。

也許大家還記得,我的個人夢想是「瞭解、發現併發掘自己內在無限的潛能,並幫助別人達到這一點」。 現在,相信各位都知道我已經決定辭去公司的職務,提前退休,全身心去追尋我的這個夢想。我知道這是一個異常的舉動,在此讓我盡力向大家解釋吧。 過去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我在兩家公司和八個國家追尋我的夢想。這個旅程充滿了喜悅,收獲了成功,更重要的是,我學習到的東西比我能想象的更多。 

十二年前,我成為了一名父親,我開始意識到,「無限的潛能」並不侷限於工作,我需要「想辦法」把我生活的所有重要組成部分融為一體:我的工作、我自己、我的家庭還有我的個人興趣。在過去幾年中,我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欲望要在這些方面找到一種和諧。我熱愛我的工作,我愛這家公司。然而,工作消耗了我太多的精力,再沒有精力去做「其它」對我來說很重要的事情。所以,現在,我決定簡化我的生活,把我的精力更集中在「其它」事情上。 我知道這對大家來說可能有點震驚、很難理解,因為這是一個不常見的舉動。然而,這就是我的選擇,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事實上,這甚至不是一個選擇。我清楚知道這是我心裡想做,而且一定會付之行動的事情。過去十多年我一直渴望做這件事,可是一直都沒有足夠的勇氣。如今終於作了這個決定,我感到非常興奮和高興。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雖知道自己將要做甚麼,可是完全沒有概念應該如何定義或解釋這個決定。「年輕退休」可能是最貼切的描述。

我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知道自己決不會「什麼都不做」。可是,目前在沒有找到「其它」讓我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前,「什麼都不做」就是我想做的。未來要做什麼,暫且先放一放。如果有一天我又投入職場,可能會選擇一些能和我個人興趣緊密相連的工作,我可能不會選傳統的企業工作,可是,未來的事情,誰能說得準?這是在我目前所處的人生階段中一個正確的決定。同時請大家記住,每個人的人生旅途都是獨特的,有的人的確可以做到工作的同時釋放自己無限的潛能,因此這並不意味著其他人也要像我這樣做才能實現他們的夢想。

你目前採用何種模式來達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