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
伴侶朱平傳了一則網路連結給我,談到死亡時鐘death clock。原來網路上有這種演算,提供年齡、心態、體重、飲食習慣等等數字,能夠預測我的死亡日期。
2028/1/28! 這是跑出來的數字,把我嚇了一跳。我只剩下8年的壽命!?馬上調整幾個變數如體重等等,怎麼還是同樣的日期,開始懷疑此網站的可靠性,到底使用怎麼樣的演算法。不管這網站的數據可不可靠,如果它的目的是要喚醒大家不要浪費生命,我真的有被嚇醒,如同經歷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談到的「悲傷的五個階段」(The 5 stages of grief)的前三個 :否認 (Denial) – 網站不可靠,憤怒(Anger) – 憑什麼用這幾個數字就判定人的壽命,討價還價(Bargaining) – 如果我瘦一點、少喝點酒,會不會活得更久一點。
心情稍微平復後,納悶朱先生怎麼會推薦這樣陰沉的資訊給我,這不像他的作為。原來他要我看的不是死亡時鐘,而是Countdown to Zero 手機的App。
這個App的做法比較溫和,填入生日和心目中的生命截止日,它會告訴你你還剩下多少年、多少個週末、多少次做愛,還可以看幾個日出等等。
時常把「生命無常」掛在嘴巴,只是理性的認知。當死亡時鐘這麼清楚地預測我自己的死期時,才真的被喚醒。只剩下8年(62歲)這個預測帶給我的震撼,連我自己都被嚇到。因為心中期待的數字是80歲,活到80歲就滿意了(台灣女性平均壽命是84歲),但62歲真的感覺有點太早。
既然開啟了倒數的假設,就以剩下8年的生命來思考。Countdown to Zero App顯示出:12% 生命餘額 (就像手機電池顯示剩下12%的電力)
只有7次的生日?一向不喜歡慶祝生日的我,突然對錯失了那麼多慶生感到哀傷。
只有15次的旅遊?這數字來自一年兩次旅遊的假設。89次的性愛?寫這個App程式的肯定是個男人!
INTENTIONAL LIVING
當我思考這個議題,善用時間就變成最重要的功課。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重看二十世紀初,回歸自然運動先驅聶爾寧夫婦( Scott and Helen Nearing)的紀錄片。他們倆主張與實踐自給自足的美好生活哲學 (The Good Life)對我影響很大。
我35歲就轉換跑道,摸索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過去的每個經歷都是一個點,現在好像可以感受到這些點串連起來的能量及方向感。我已經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旅途,這條路是我選擇的,既有意義又具挑戰性。剩餘的時間是如何擴大影響力,幫助更多人活出屬於他自己獨特的美好人生。
在追求人生目標時,我們很容易掉入 「等到…才…」的陷阱。我們認為來日方長,等到退休、等到忙完這個項目、等到房子建好、等到財富自由才來享受美好生活。真正的功課是「等」的過程中如何創造更多美好生活。這反而變成更重要。
我是閒不下來的人,每天都很忙。但生命倒數讓我意識到,不要瞎忙,要有意識的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樣貌,忙也要忙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第一想到的是感恩,更珍惜現有的每一天。第二是如何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這就不簡單,需要刻意去創造出來的。古話說「不見棺材不流淚」,這真的是一針見血。有位剛乳癌康復的朋友覺得我的這個倒數實驗很有意思,大部分人是得病了才思考剩餘的人生,但是這時候的身體狀態已經不容許他去完成很多心願。
生命倒數實驗,提醒我時間不多,要做什麼事趕緊排入行程,更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人事物。喜歡的人,就大方的讓他知道你欣賞他。能夠讓你成長的事,就不要遲疑馬上參與。
對我人生最直接的改變, 就是不要為生活小事而生氣或煩惱!昨晚跟朱先生說,我在考慮再多買一個 Apple TV,他說:「你只剩下8年的花錢時間,當然買!」突然發現,現在有很好的藉口,去做自己一直想做而還沒做的事,當然包括花錢在內。但是Scott Nearing的一句話:「Pay as you go」提醒我凡事要靠自己,花錢絕對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 這也是我一直堅持的生命哲學之一。
東西名人專欄| 陳郁敏的小小漣漪|生命倒數 Countdown to Zero